起亚凯尊怎么样 首页 起亚凯尊怎么样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 起亚凯尊怎么样 > 新闻动态 >

他在位32年,至死是明君_刘秀_百姓_开国皇帝

发布日期:2025-04-16 16:11    点击次数:151

年岁渐长时,一向英明果断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,也开始思考人终有一死的自然规律。

当年跟着刘秀一起打天下的老部下们陆续离世,到了公元51年建武二十七年,连刘秀最亲近的舅舅樊宏也离开了人世。

寿张侯樊宏待人谦和宽厚,虽然身份尊贵,但经常教育子女说:与其追求过多的荣华富贵,不如平平安安过好这一生。

樊宏在生命最后时刻立下遗愿,嘱咐后人丧事从简,不要放任何陪葬品。他觉得,棺材埋进土里就再也看不见了,等木头腐烂后,只会让子女们更加难过。

汉光武帝觉得舅舅的做法很对,就把遗书展示给大臣们看,说道:"要是不按寿张侯的意思办,就显不出他的高尚品德。再说了,等我百年之后,也得照这个规矩来。"说完这话,汉光武帝亲自去参加了樊宏的葬礼。

刘秀为人善良正直,当皇帝也很称职。

在生命的最后六年里,刘秀的心态显得很复杂。他一方面看透生死、心怀仁慈,对百姓充满关爱;另一方面却越来越沉迷于预言占卜,想用这些神秘学说来巩固东汉的统治。

展开剩余92%

【01】

这一年,汉光武帝刚经历丧舅之痛,北方匈奴就派使者来到武威,想跟汉朝结亲联姻。

刘秀拒绝了这一请求,并通知武威太守,以后不用再招待北匈奴来的使节。

那时候南匈奴已经归顺汉朝,但北匈奴还经常骚扰边境。一些跟着刘秀打天下的老臣觉得皇帝准备跟北匈奴开战,就纷纷上书请求出兵。

臧宫(被封为朗陵侯)和马武(被封为杨虚侯)两人一起写了封很长的奏折。

这两位老将从刘秀带领绿林军打天下时就一直跟着他南征北战。《后汉书》里把臧宫和马武放在一起记载,说他们"手握宝剑意气风发,一心想要打到遥远的伊吾以北去建功立业"。

即便年事已高,他们依然能与刘秀坦诚相待、毫无保留。

马武性格豪爽,有次酒后对刘秀说:要不是赶上这乱世,我就去当个郡尉专门捉拿盗贼。刘秀打趣道:你别自己当了盗贼,最后被亭长抓住就好。

公元51年,北匈奴派使者来向汉朝表示友好,主要原因是他们连续多年遭遇饥荒和瘟疫,部落内部还经常发生争斗。

臧宫和马武给皇帝上书说:"匈奴人见钱眼开,根本不讲道义。遇到困难就装孙子求和,日子好过就翻脸来抢。现在北匈奴那边闹瘟疫,人和牲口死了一大片,又赶上蝗虫和旱灾,地里颗粒无收,已经弱得连咱们一个郡都比不上。这帮人现在困在万里之外等死,是死是活全看皇上您一句话,这么好的机会可不能错过!"

陛下现在可以派大将镇守边境,给予丰厚奖赏,让高句丽、乌桓、鲜卑这些部族去攻打北匈奴的东边。这样不出几年,就能彻底消灭北匈奴。我们就是担心您心肠太软,不愿动武,再加上朝中大臣们总是犹犹豫豫,结果让这能名垂青史的大功业,没法在您圣明的统治时期完成。

一向擅长以柔克刚的刘秀,这次没有采纳两位老将军主动请缨的请求。

刘秀下诏回复说:"《黄石公记》中讲得好:'柔软反而能制服刚硬,弱小也能战胜强大。'"

放着眼前的事不管,非要折腾远的,常常白忙活;专注手头的事,反而轻松有收获。所以说,拼命抢地盘只会累垮自己,踏实行善才能越来越强。守住本分就安稳,总想抢别人的迟早要栽跟头。

残暴的统治就算一时得逞,最终也必定垮台。现在朝廷没有实施造福百姓的好政策,天灾人祸不断,老百姓整天担惊受怕,连自身安全都难以保障,哪还有精力去管遥远的边疆事务?

汉光武帝刘秀年轻时读过不少儒家经典,还在长安念过书,后来当了皇帝依然很重视儒学教育。

这时,他回忆起一个典故:春秋时代,孔子在鲁国期间,掌权的季孙氏为了私利想攻打弱小的颛臾国。孔子听说后指出,季孙氏真正该担心的不是颛臾,而是自己内部的隐患。果然没过多久,季孙氏的势力就逐渐衰落了。

刘秀引用孔子的话对臧宫他们说:"孔子讲过:'我担心季孙氏的祸患不在颛臾这个小国。'现在北匈奴还很强大,我们已经在边境驻军,开荒种地,做好了防御准备。就算只用一半国力就能打败强敌,这也不是我想看到的。如果时机不成熟,不如让百姓好好休养生息。"

刘秀可不是什么书呆子,他年轻时就敢带兵打仗。带着几千人就能打垮几十万敌军,花了十几年功夫,先后打败王莽、拿下河北、扫平关中、搞定关东、攻占陇西、夺取巴蜀,最终统一全国,实现了"恢复汉朝基业,开创太平盛世"的毕生理想。

他在打仗的岁月里,亲眼见过战乱时"野草丛生,荒山遍野都是野蚕茧"的荒凉场景。当上皇帝后,他始终惦记着生活困苦的百姓们。

为了恢复国力,刘秀接连发布多项惠民政策:解放奴隶、清查田亩、减轻税负、精简军队、平反冤案。但东汉刚建立时民生凋敝,人口只剩不到两成,这种困境得经过长期调养才能好转。

让百姓休养生息,是汉光武帝始终坚持的国家政策。

如果时机不对,不如让百姓休养生息。要是连让老百姓吃饱穿暖、安稳过日子都做不到,又何必大动干戈去攻打偏远地区?

根据历史记载,公元51年,光武帝刘秀驳回了攻打匈奴的建议后,手下的将领们再也没人敢提打仗的事了。

【02】

有学者研究刘秀写给臧宫、马武的回信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看法:这份诏书既总结了汉光武帝长期奉行的温和治国策略,又反映出他对预言占卜学说的重视,实际上是把儒家经典和预言学说相互印证的一段文字。

《黄石公记》是东汉时期广为流传的预言书,它成为刘秀行事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。

谶纬其实包含两部分内容:"谶"指的是那些神神秘秘的预言图画或文字,假装是天神给的暗示,用来预测未来好坏、国家兴衰;"纬"则是用天人感应、阴阳五行这些玄乎说法来解释儒家经典的书籍。

在汉朝那会儿,政治人物经常利用预言迷信来造势,要么为了抢权力,要么为了稳住自己的统治。读书人也爱用这套说法,把儒家经典捧得高高的,让儒学看起来特别神圣。

王莽掌控朝政的时候,从全国各地招揽了几千名懂天文、会占卜、通晓历法的能人异士。这些人把民间流传的各种预言书和神秘典籍整理成册,为王莽夺取汉朝江山做舆论准备。

刘秀这个皇帝特别相信那些预言占卜的东西,也可以说他很擅长利用这些神秘学说来达到自己的目的。

《后汉书》里说,刘秀年轻时带兵打仗,一有空闲就研读儒家典籍,还经常翻看《河图》《洛书》这类预言书。后来为了当皇帝,他特意利用《赤符伏》这本预言书来给自己造势,用"刘秀起兵讨伐无道昏君,姓刘的该做真命天子"这类神秘预言,向百姓证明他夺取江山是老天爷的意思。

明末学者王夫之在研究中国历代王朝兴衰规律时,总结出治国之道:"乱世要先平定天下,太平后要推行文教。"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既是读书人又是君主,他推崇的治国理念,是以当时流行的谶纬学说为基础的。

上面的人喜欢什么,下面的人就会做得更夸张。

不少读书人被那些神神叨叨的预言学说给忽悠瘸了,对这些装神弄鬼的把戏特别着迷,整天追着捧着,搞得江湖骗子特别吃香。

【03】

但那时候的大学者们,并不是个个都相信那些预言占卜的学问。

汉光武帝年纪大了的时候,想在首都洛阳建一座灵台。他特意找来大学者桓谭商量,问他这个工程要不要按照那些预言书上的说法来办。

桓谭直接回绝道:"我从不看那些预言书。"

汉光武帝特别相信那些预言吉凶的图谶之说。但大臣桓谭劝他说:皇上您应该效法古代贤明君主的做法,把仁义道德作为治国根基,远离那些奸佞之人散布的歪理邪说,好好研读《诗经》《尚书》这些儒家经典著作。

桓谭经常公开批评那些用迷信预言来解读儒家经典的做法,这让皇帝刘秀很不高兴,最后把他降职处分了。

另一次,刘秀让研究经典的学者尹敏去核对图谶文献。尹敏却向刘秀报告说:"这些预言书不是圣贤写的,里面错字连篇,跟市井粗话差不多,我担心会误导后世的人。"

刘秀没当回事,非要尹敏继续校对。尹敏没办法,就在谶书空白处补了一句"君无口,为汉辅"。"君无口"暗指"尹"字,"为汉辅"是说当汉朝的辅政大臣。刘秀不明白,问他什么意思。尹敏回答说:"我看前人编谶书都这么干,我也斗胆学了一手,心里偷偷盼着说不定能混个丞相当当。"

刘秀心里很不痛快,不过性子还算温和,没给尹敏治罪,只是从此不再提拔他。

刘秀拿这些反对迷信预言的官员也没办法。

陈留人刘昆在湖北荆州做县令时,县城突然起火。他朝着火场跪拜行礼,火势竟然自己熄灭了。后来刘昆调任弘农郡太守,当地百姓都说看见老虎驮着小虎游过了黄河。

汉光武帝年轻时起兵造反也用过差不多的手段。传说刘秀有次回老家,远远看见自家南边房子火光冲天,可等他赶到时,那火没烧多久就自己灭了。

听说刘昆的事迹后,汉光武帝觉得这人很不一般,就把他调到京城担任光禄勋。皇帝当面问他:"听说你在江陵时能让风向改变,扑灭大火;后来在弘农当太守,老虎都驮着小虎崽渡河逃走。你到底施行了什么仁政,才会出现这些神奇的事情?"

刘昆很实在地说,这些都只是碰巧而已。

身边的随从都憋不住笑出了声。刘秀无奈地摇头说:"这话说得真有水平!"马上让人把这件事写进历史书里。

在那个迷信预言占卜的年代,依然有人不买账,连英明神武的汉光武帝也常会反思自己的行为。

公元54年,汉光武帝出巡东方。大臣们纷纷上奏说:"皇上登基已经三十年了,按照礼制该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,向天地神灵祈福。"

汉光武帝自我反省说,我当皇帝三十年了,老百姓心里都是不满和怨气,搞封禅大典能糊弄谁?连老天爷都骗不过!

封禅是古代中国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天仪式,用来向上天汇报功绩,这种隆重大典通常要等上百年才会举办一次。

刘秀认为自己现在还不够格。

后来汉光武帝发布命令说:要是各地官员派人来给皇帝过生日,光说些拍马屁的漂亮话,专门吹捧皇帝的功劳,那朕非得剃光他们的头发不可,还要发配他们去边境种地。这么一来,大臣们一时半会儿都不敢再提封禅祭祀的事了。

但随着年纪增长身体变差,刘秀意识到举行封禅大典能帮他建立政治威信。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,他需要找到方法来统一全国思想、稳固自己的政权。

年迈的刘秀在晚年时期,又一次把国家政事和占卜预言扯上了关系。

【04】

公元56年,大臣们又一次向皇帝进言说:

登封告成的仪式,是为了向百姓彰显君主的恩德,这是历代帝王都遵循的传统。现在陛下您却坚决推辞不同意,臣实在不敢擅自歌颂您的功绩和德政。但根据《河图》《洛书》的预言,汉朝第九代君王应当巡视泰山举行封禅大典......以此顺应天降祥瑞,为天下万民祈福。

这次大臣们变机灵了,拿刘秀最在意的民意说事,劝皇上说去泰山祭天就是为了给老百姓求福报!他们还搬出预言书上的记载,证明皇帝确实该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。

刘秀是个特别信预言的人,他随手翻开《河图·会昌符》这本书,一眼就看到上面写着:"姓刘的第九代皇帝,要去泰山封禅"。虽然不明白这句话是怎么来的,但他觉得没必要追根问底。

根据预言提示,刘秀不再推脱,他命令大臣们按照汉武帝时期的封禅规矩,准备三样东西:用水银和黄金混合制成的封泥、玉石做的封印匣子,还有用青色巨石雕刻的大型方台。

正月里,汉光武帝带着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,排开隆重的仪仗队,大张旗鼓地向泰山进发。

二月二十二日一大早,汉光武帝就在泰山脚下举行了祭天仪式。到了下午,他登上山顶,文武官员们纷纷引用《河图》《洛书》等预言典籍,列举了光武帝"顺应天命复兴汉室"等三十六件重大功绩。

尚书令呈上玉册和玉匣,汉光武帝亲自盖印密封。太常指挥两千多名士兵抬起祭坛上的方形巨石,尚书令把玉册放进石匣后,用巨石压住匣口,最后用五寸大印封好石匣。

汉光武帝完成祭天仪式后,再次向苍天跪拜行礼,文武百官高喊"万岁"。随后,皇帝带领群臣兴高采烈地下山,前往梁父山举行禅地大典。

说白了,封禅就是个面子活儿,刘秀搞这出戏其实另有用意。他是想通过这套仪式把那些预言学说管起来,好让汉朝江山能坐得更稳当。

公元62年,已经62岁的汉光武帝颁布了一道圣旨,向全国公开宣布图谶的内容。

汉光武帝把预言占卜的学问定为官方正统思想,让全国百姓都要遵守。朝廷独占了这些预言学说的解释权,不准老百姓自己编造预言书。当时特别推崇《河图》《洛书》这类预言书,还把配合儒家经典的"纬书"也定为治国理政的准则,要求所有读书人都必须学习,好让汉朝子民代代相传、永远信奉。

东汉以后,谶纬学说慢慢不再流行,但汉光武帝当年极力推崇谶纬的举动,给后来朝代带来了很大影响。

东汉时期,刘秀把儒家学说和迷信预言混在一起搞官方改造。读书人纷纷跟着学这种被朝廷修改过的"经典学问",有些教书先生甚至用神秘图谶来教学生,结果让这些迷信思想在全国到处传播。

东汉之后,各个朝代为了政治需要,不断修改官方推崇的儒学。读书人为了巴结权贵,争相迎合,结果把儒家经典改得乱七八糟,完全变成了统治者手中的工具。

著名学者吕思勉曾评价说:"从东汉到现在两千多年,我们其实走错了方向。"

【05】

汉光武帝向全国颁布预言图谶,做完这件人生最后的要事,他感到十分圆满。
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还出了个当时谁都没当回事的小插曲。

公元57年初春,天气还很冷,一位从远方来的使者抵达了东汉都城洛阳。

这位使者向汉光武帝禀报,说自己来自一个叫"倭国"的地方,奉首领之命横渡汪洋大海,专程来大汉朝拜见皇帝。根据史料记载,"倭国位于朝鲜半岛东南方向的海岛上",就是现在日本所在的位置。不过那时候的日本列岛上,还分散着好几百个互不统属的小部落。

汉朝逐渐强盛起来后,周边各部落纷纷派使者前来投诚,带着礼物向朝廷进贡祝贺。

东汉光武帝对待各国使者都很公平,给日本来的使臣发了块黄金印章,上面刻着"汉委奴国王"五个字("委"就是"倭"的意思)。日本使者拿到金印后,高高兴兴地坐船回国了。

《后汉书》这段记录,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第一次正式会见日本使者的文字证明。

东汉光武帝一个无心之举,竟让隔海相望的小国彻底臣服于中华文化。后来,象征汉朝册封的"汉委奴国王"金印渐渐失传。直到1700多年后,日本志贺岛的农民在挖水渠时,意外挖出了这枚金印。这件国宝历经百年流转,如今被永久收藏在日本福冈市博物馆。

岁月长河里,文物能保存千年,但人这一生终究只是匆匆过客。

就算是汉光武帝这样英明神武的皇帝,也逃不过时间带来的衰老。

【06】

公元57年2月,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病重垂危。

刘秀很可能有心脏或血管方面的毛病。他在去世前生过两次大病,第一次在建武十七年,第二次在建武二十年。当时他头晕目眩、皮肤发黄,以为自己快不行了,不过后来两次都挺过来了。

他是东汉活得最久的皇帝,处理政务特别勤勉。每天天不亮就上朝议事,经常忙到下午才结束。退朝后还要和大臣们讨论治国之道,常常熬到深更半夜才休息。

太子刘庄(后来的汉明帝)心疼父亲操劳过度,劝说道:"您像大禹、商汤那样英明勤政,却没能像黄帝、老子那样懂得养生之道。恳请您保重龙体,好好休养。"

刘秀回答道:"我就喜欢做这个,一点都不觉得累!"

这一次,在位32年的汉光武帝走到了生命尽头。他病倒在洛阳南宫里,永远合上了那双疲惫的眼睛。

汉光武帝临终前交代后事说:"我这辈子没给百姓带来多少好处,死后丧事要像汉文帝那样简单操办。各地刺史和郡守以上的官员都别擅离职守,也不用派人来京城吊唁或送慰问信。"

刘秀效仿舅舅樊宏提倡薄葬的做法,下令丧事必须从简,参照汉文帝的规矩,只用陶器陪葬,不用金银铜锡这些贵重物品装饰。墓地就选在自然山势中,不另建坟堆,占地不超过两三顷,也不修建陵园和水池。

这位伟大的君主,在平静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。

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成功让国家恢复和平,他长期推行"让百姓休养生息"的政策效果显著,社会逐渐稳定下来,经济状况也一年比一年好。

汉明帝统治时期,国家安定繁荣,百姓不用服劳役,粮食连年丰收,人民生活富足,谷价便宜到一斛只要三十钱,田野上到处都是牛羊。就在这样的太平盛世里,预言占卜的风气开始盛行起来。

发布于:陕西省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栏目分类
相关资讯